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

拔河斷臂事件有感

  台北市舉辦力拔山河活動,出現斷繩意外並有多人受傷,我擔任急救醫師之一員,仍不免怵目驚心,尤其發現兩名手臂斷離的傷者,相信當事者身心俱創自不在話下,而旁人看了也必心生恐懼,久久不能自己。

  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」,古有明訓,但臨床仍不乏肢體斷離的患者送院急救,他們不外乎刀傷、機器壓傷等,此外,外力的拉扯也會造成較高位且更嚴重的截斷,發生截斷的位置由指尖到肩膀都可能發生,其中以靠近末端,因活動較頻繁,受傷的機會較高,肘關節以上的截斷在臨床上較少見,但因離斷的血管較大,出血量大,容易有生命危險。

  肢體斷離後,血流中斷,斷肢內的組織隨著時間延長而會逐漸壞死,如欲接回斷肢,需在組織起變化之前完成血管接和手術,重建血流。因此,病患從受傷到接合完成所耗的時間,是手術成敗的重要關鍵,一般斷肢在室溫下可保存六小時,如果斷肢在攝氏四度C的環境下冷藏,保存的時間可延長一倍。為避免斷肢風乾壞死,通常可用生理食鹽水紗布包著,外面以塑膠袋密封,再放置於冰桶中,切忌直接將斷肢浸泡於冰水中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肢體接回的成功率與截斷的位置有相當大的關係,愈靠指尖血管細小,接合技術困難,不過一旦接合成功,功能將有較佳的恢復;愈靠近肩膀,因斷肢內組織量較多,尤其肌肉組織無法忍受長時間的缺血,容易起變化,雖然血管粗大容易接合,但壞死的組織極易引發急性腎衰竭,另外壞死的組織易滋生細菌造成菌血症,這兩種併發症如果處理不當,往往有生命的危險。

  除了血管接合外,神經的縫合對「斷肢再接」也不可或缺,因為一支沒有知覺、不能活動的肢體,可能不如一付設計精良的義肢。臨床發現,由於神經生長緩慢,如果截斷的位置靠近末端,神經接合後,約需三、四個月恢復;如果截斷的位置較高,例如肘關節以上的截斷,縱然接合神經,也需一年半載才可生長到達手部,經過這麼長時間,手部的肌肉都已萎縮了,所以幾十年前許多外科醫師反對接回這類截斷傷。唯近年來顯微手術技術進步,加上重建手術的多樣化,讓這類病患的治療露出了一線曙光。

  肢體的截斷,任何人都想盡辦法要求接回,但是站在醫療的立場,並非所有的斷肢都可接回,如果病人的情況不穩定,例如合併頭部外傷、內出血等致命性傷害時、或斷肢支離破碎、斷成數截或遭受嚴重汙染時,勉強接回常造成嚴重的併發症,這時醫師只好忍痛拋棄斷肢,直接縫合傷口,建議病人佩戴義肢,也許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,但至少可保住寶貴的生命。
(刊登於民國八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民生報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